1)第853章 美国裂痕·印第安纳(下)_西北之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商族人到达美洲有两种可能:一是乘船渡太平洋,二是经北亚过白令海峡到北美洲,再南下。美洲各地与中国有关的文物都分布于太平洋沿岸,这是航渡太平洋的结果。

  如果从陆上分散开来,不一定仍要沿太洋沿岸移动,美洲各地秦汉的铜钱,文字,雕像等说明当时中国人到美洲不是个别的行动。

  《汉书.东夷传》:“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黑齿国为少昊后裔,在中美洲。《汉书》的记载证实航渡美洲在汉代已是可行的。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大壑,汤谷在中美洲,在渤海以东,说明战国时代中国人知道中美洲的方位。

  《山海经》多处记载少昊时已有竹舟,到商代航海是有物质基础的。《中华祖先拓荒美洲》分析了有关殷末25万军民渡海去美洲的细节问题。

  地位显要的攸侯喜突然在中国消失,而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了侯喜率领二十五族历尽万难终于抵达美洲的事迹。

  甲骨文“舟”字是一段剖开的竹子,原产中国的涕竹在本土失踪,却在美洲生长至今。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即二十五族会师时留下的盟书。

  25万人集体远走他乡。绝非易事。但是,他们来到了中美洲,在这里会盟。如果会盟是事实,那么对于目的地是明确的,“舟”字表达了他们对劫后余生的感恩,就和许多民族对葫芦--昆仑的感情相似。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江晓原先生求得克商日为西元前1044年1月9日更可靠。

  考古也证实,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0年代是可信的,殷人东渡应在西元前1044年年初,到达中美洲已是下一个冬天。

  《侯喜王歌》有“天国再建冬复春”。表明他们是在冬天到达美洲的。《汉书》说“船行一年可至也”在商末是同样能实现的。

  其实。现在能够证明印地安人是商人后裔的证据越来越多,出土的陶片,雕塑还有龙的图腾。玛雅人心目中的天国是在西北方,方向感很精确。

  殷人并不是一个同质体。晚期的殷人才逐渐融合成一个民族。而东迁的殷人可能在融合未完成之前迁徙走的。

  后一点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这样,对汉语言起源的研究将会产生极大的冲击,我们的语言史可能要改写了。

  汉语言学家进一步比较研究印第安语。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他在奥尔梅克文明及其邻区文化中搜集到三百多个类似於中国古文字的刻画符号。

  这些符号经大陆一些知名

  请收藏:https://m.bqgii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