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一四章 氏族志_唐朝败家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罢停。

  与此同时,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马周、李百药、于志宁等重臣皆极力反对。

  其中以于志宁和侍御史马周言辞最为恳切,于志宁再三劝谏,称此非长治久安之策。

  马周更是举出了尧舜亦有不肖子的例子,倘若让刺史家未成年的儿子承袭父职,万一骄横愚钝,百姓们遭殃国家也因此受到损失。

  如果想取消他的袭职,则其先人功劳尚在;如欲保留袭封事,则他的罪恶已昭彰于世。与其毒害芸芸众生,毋宁割舍皇恩于已经死去的一个大臣,是很明显的道理

  就差直接明皇帝你难道不明白没犯傻吧

  然后话锋一转,温言称:皇帝你爱护有功之臣让人感动,但这样做不好,到时候也会让自己为难的,所以这么做不合适啊

  总之,与长孙无忌的辞大同异。

  并且恳请皇帝慎重,可对勋贵之家多些恩赏,从其子孙中遴选优秀人才,量才而用,方不失为上策。

  言辞恳切,有理有据。

  然奏疏呈上,李二陛下不以为然,在这件事上似乎铁了心,不管你们什么,一句话不听,不听,就是不听

  李二是刚愎自用的人吗

  谢逸这样问自己,答案不能是绝对的是或否,有些时候确实是这样。但凡是人,总有任性的时候,哪怕是君主帝王也不例外。

  不过眼前这件事,谢逸觉得很古怪,不应该啊,李二只要脑袋没有被门挤,不会有这样的举措。

  华夏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权集中才是,隋唐的三省六部不就是这样嘛,宰相众多,也就不会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柄重臣,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如今突然搞出刺史世袭制度,这不等于是搞分封嘛

  汉朝的七国之乱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傻乎乎地开起历史倒车

  何况史书记载明确,唐朝并未实行过此种制度,至少太宗时没有。至于后来的节度使,那是玄宗实行募兵制以后的问题。

  李二犯这样的糊涂,实在不应该,没道理,谢逸觉得其中有猫腻。

  但具体是怎么回事,不大清楚。

  自己官居弘文馆学士,职责中便有参议礼制沿革这一条,这件事要不要也上疏一呢

  思考再三,谢逸决定还是算了。于志宁、魏征和马周这些人的分量已经足够了,自己就不必凑热闹了。

  最重要的是,名满天下的谢学士压根不会写奏疏

  看到从弘文馆抄回来的马周奏疏,谢逸连声感慨,古代人经史子集,之乎者也真不是白读的。

  看看马周的奏疏写的多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言辞更是切中要,字里行间偶尔还不忘拍上一记马屁,而且文辞通顺,语句优美。

  据弘文馆的人,这是大唐奏疏的标准文体,自己却偏偏写不来,以后还怎么在朝堂上混呢

  真是伤脑筋

  幕僚,淮阳县伯府必须尽快招募几个玩笔杆的幕僚,此事刻不容缓。

  淮阳县伯府的招聘告示还没贴出去,朝堂上的关于刺史世袭制的争论尚未停止。

  所有人精神仍旧紧张,内容尚未消化之时,谁也没想到,朝堂上又是一声惊雷响起。

  申国公、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书成,呈皇帝御览。

  未完待续。。

  ps:第二章

  唐朝败家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ii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