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10章 赵佗献纸_秦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10章赵佗献纸

  少府造纸的工坊挨着渭水不远。

  一条人工沟渠引着渭水南下,在工坊中聚成一方大池,然后又被人工进行分割,划成一个个的小池。

  赵佗行走于池边道路,打量着池中分开浸泡的那些原材料。

  黄麻、布头、桑皮、木材,甚至还有竹子等等。

  因为造纸工程并不赶时间,且人力物力都不缺,赵佗便让章邯将每种材料分开,好对比用这些不同材料造出来纸的质量和成本,以及所需的时间等等,以试探出最好的方案。

  “这些麻以草木灰水浸泡,再反复蒸煮后让隶人舂捣成浆,掺水调和成纸浆,再捞纸,摊薄之后进行晾晒。”

  章邯跟在身边,介绍着他们初版造纸的工序。

  赵佗打量着身前浸泡着碎麻的浑浊池水,从味道和颜色来看,里面确实是加了草木灰。

  “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

  赵佗心中暗暗感叹,造纸的前置技术其实早被弄出来了,只是还没有人走出这一步,让他抢先开了个头。

  《诗》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将麻放在池子里浸泡,去除麻中的果胶等有害物质,以达到分离纤维的目的,这是几百年前的西周时代,就已经被掌握的技术。

  《考工记》里说到沤丝时,又提到了用草木灰和蜃灰调和,可以大大提高浸沤的速度。

  虽然这两个技术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分离纤维,好制作纺织品,但如今却正好用来造纸。

  有了这两个早已掌握的技术,整个造纸的流程就显得很容易了。

  特别是对于汇聚了天下能工巧匠的少府来说,只要赵佗提出了大方向,剩下的程序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赵佗走过一片片浸泡着各种原材料的小池,最终来到了晾晒的地方。

  如今正是四月孟夏时节,虽然阳光还比不上仲夏和季夏的毒辣,但也颇有威力,照射于地面上时,能将纸面上的水分蒸发。

  除了阳光晾晒之外,章邯还想出了一些其他方案,他对赵佗说,后续准备将纸贴到火墙上,进行烘干,那样一来定然比晾晒要快的多。

  赵佗对此表示鼓励,反正初次造纸,自然是各种方法都要尝试,最后选择最好的方案。

  “少府,还请一观。”

  章邯挥手,身侧便有小吏上前,将从晾在竹筛上的纸揭起来,恭敬的送到赵佗身前。

  “纸。”

  赵佗深吸口气,看着眼前小吏手中那张黄色的纸张,有些激动。

  七年了,他终于将纸造了出来。

  赵佗还清楚的记得。

  就在七年前,初入燕国车队。

  在夕阳下,枯草内,他遭受了来自木片重创。

  当时赵佗一瘸一拐走出草丛,曾悲愤的向天叫嚷:“等乃公发达了,一定要把纸造出来!”

  那是他逝去的青春啊。

  如今,赵佗经过七年的奋斗,终于坐上了少府的位置,完成

  请收藏:https://m.bqgii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